133職教網:包含各種考證等職教知識

網站首頁

您的位置:首頁 職業(yè)資格廣播電視編輯記者 → 2023年04月26日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每日一練《綜合知識》

2023年04月26日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每日一練《綜合知識》

2023/04/26 作者:匿名 來源:本站整理

2023年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每日一練《綜合知識》4月26日專為備考2023年綜合知識考生準備,幫助考生通過每日堅持練習,逐步提升考試成績。

判斷題

1、傳媒公信力的建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卻可能在一夜之間被摧毀。()

答 案:對

2、我國大陸地區(qū)的地圖屬于公共信息,因此媒體可以出版發(fā)行地圖,但出版發(fā)行地圖后獲得的收益應當提取一部分給地圖編制部門。

答 案:錯

3、媒體應以一種平等、尊重的心態(tài)來對待弱者。

答 案:錯

解 析:媒體應以一種平等、尊重的心態(tài)來對待每一個個體。

單選題

1、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命機體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边@段話,非常深刻地表明了()。

  • A:改革開放的重要性
  • B:唯物主義的重要性
  • C: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 D:努力學習的重要性

答 案:C

解 析:這句話說明不能照搬照抄書本上的內容,強調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在鄧小平理論中,貫穿于各個理論觀點的基本線索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鄧小平理論的產生提供了思想前提,也為新時期黨的政治路線的制定和貫徹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

2、性別對從眾行為的影響是()。

  • A:女性更容易從眾
  • B:女性更不容易從眾
  • C:男性不容易從眾
  • D:沒有確定性的關系

答 案:D

解 析: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群體的引導和壓力,自覺或不自覺地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意見或行為準則,放棄自己的看法,轉變原來的態(tài)度的現象。日常生活中的“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典型的從眾表現。從眾行為是在群體壓力下,個體采取的一種試圖解除自身與群體之間沖突、增強安全感的手段。性別對從眾行為沒有確定的影晌。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是()。

  • A:獨立國家
  • B:社會主義
  • C:共產主義
  • D:資本主義

答 案:B

解 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中國革命的主要任務是反帝反封建,這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民主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趨勢。

多選題

1、下列行為方式中,能成為社區(qū)形成模式的有()。

  • A:通訊
  • B:工作
  • C:購物
  • D:娛樂

答 案:BCD

解 析:對于社區(qū)的定義可以有兩種略有不同的表述:①將社區(qū)理解成一個地理區(qū)域,居住其中的人們具有某些共同的行為規(guī)范和生活方式,并通過對居住地及居民的認同感強有力地聯系在一起。②將社區(qū)理解為居住在某一特定地理區(qū)域的一群人,他們的生活圍繞著某種日常互動模式組織起來。這些模式包括工作、購物、娛樂等活動,以及教育、宗教、行政等設置。

2、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fā)展的作用表現在,人民群眾()。

  • A: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 B:是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 C:是隨心所欲的造世主
  • D: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答 案:ABD

解 析: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其推動歷史發(fā)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①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②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③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3、在現代生產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其表現有()。

  • A:科學技術滲透在生產力的各個要素之中
  • B: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著第一位的變革作用
  • C: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先導
  • D: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國民經濟增長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
  • E: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可以直接引起社會制度性質的改變

答 案:ABCD

解 析: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茖W技術作為生產力的內在要素滲透在生產力的各個要素之中并直接影響其他要素。根據當代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之間的作用機制,可以將科學技術同生產力各要素的關系,用公式表示:生產力=科學技術×(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生產管理),公式表明,科學技術不僅是現實的直接生產力,而且在生產力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茖W技術的乘法效應,有力地表達了在生產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F代科學技術已深入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進程。

主觀題

1、EFP電子現場制作

答 案:EFP(ElectronicFieldProduction)即電子現場制作,簡方之就是用轉播車在現場制作節(jié)目或現場轉播的活動。無論是現場轉播還是現場錄像,電視鏡頭的拍攝、錄制和編輯都是與事件發(fā)生發(fā)展同步進行的,因此現場感特別強。

2、下面是某電視臺最近播出的一篇報道,根據報道內容,談談這篇報道是否屬于“走基層”報道?為什么?(15分)甘肅省榆中縣今年種植了28萬畝夏季蔬菜,眼下正是銷售旺季。夏菜賣得紅火,但在收獲、冷藏、運輸時清理掉的那些菜根菜葉,也就是菜農們所說的尾菜,卻給榆中縣帶來了不小的煩惱。那么這尾菜之困有什么解決之道呢?日前,本臺走基層記者來到愉中縣一探究竟。榆中縣定遠鎮(zhèn)蔣家營村的菜農蔣海宏告訴記者,這個垃圾場已經存在10年了,榆中縣80%的尾菜都堆積在這里。那么,如此多的尾菜是從哪里產生出來的呢?記者來到了菜農蔣應涵的菜地。蔣應涵說,像這個品種的菜花,一畝地一般能收獲二千多棵,會產生六千多斤廢棄的菜葉。照此推算,僅蔣應涵一家,6畝地一種菜產生的尾菜葉子就超過了三萬斤。而在冷庫收菜點加工裝車前,菜花還要經過“再處理”,又會產生新的“尾菜”。記者看到,不僅是菜花,其他很多菜因為長途運輸或進入超市都要大幅度“瘦身”。尾菜的出路在哪里?在榆中縣高墩營村,一種將尾菜變成肥料的實驗正在進行。因為簡單實用,目前榆中縣已有850多戶農民熟練掌握了這種方法。與此同時,利用一半廢棄菜葉、一半牛糞和玉米秸稈混合物養(yǎng)蚯蚓,也從今年初開始嘗試。近段時間,甘肅榆中的“尾菜之困”也引起了各地的關注。截至目前,榆中縣已經接到了外省近100位投資商和專家打來的電話,尋求合作和規(guī)模處理的路子。就在記者結束釆訪時得知,榆中縣占地2000畝的高原夏菜產業(yè)園區(qū)已經提上日程,而尾菜的集中規(guī)模處理將是產業(yè)園的主體功能之一。

答 案:要點及評分標準:這篇報道屬于“走基層”報道。“走基層”的要求是深入實際,聯系群眾,反映群眾心聲,從而促使新聞工作者作風轉變,文風改變。判斷準確,可得3分;分析到位可得12分。

3、列舉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媒體報道中的問題,并總結造成這類問題的原因。2011年12月底,某媒體以《北大校長肯定中國教育批美國教育“一塌糊涂”》為題,報道了北大校長周其鳳在長沙一中的演講活動。報道中稱:對于很多人否定中國教育的態(tài)度,周其鳳持不同觀點。報道使用直接引語說明周其鳳對美國教育的評價:“我認為美國的教育一塌糊涂。他們的每一任總統都不懂得尊重人,總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人?!蔽恼驴l(fā)后,其他媒體紛紛以“北大校長批美國教育一塌糊涂”為題轉載。一時間,北大校長的不當言論引發(fā)公眾熱議。但實際上,周其鳳這段話的原意是:在整體肯定美國教育的基礎上,提出其存在的一些問題。

答 案:列舉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媒體報道中的問題,并總結造成這類問題的原因。(1)編輯、記者報道行為失范的表現:①煽情新聞、標題黨。為了吸引眼球,將最聳動的內容放在標題中,違反平衡、全面、準確報道的原則。②斷章取義、剪裁事實。違反新聞真實性原則。③主題先行,任意篡改采訪對象的原意,并以直接引語的形式出現,傷害了事實的同時,也傷害了釆訪對象的信任,有損媒體公信力。④實際上是一篇虛假報道,錯誤地引導了受眾??傊?,案例所反映的“標題黨、煽情、斷章取義”等報道行為反映出一些媒體或媒體工作者單純?yōu)榱恕拔矍颉保幌н`背新聞職業(yè)道德,誤導受眾,損害媒體公信力的職業(yè)生態(tài)現實。(2)造成新聞媒體、從業(yè)者道德失范的原因:①媒體行業(yè)競爭加劇,收視收聽率成為媒體的主要追求目標;媒介融合技術的發(fā)展,對媒體從業(y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媒體行業(yè)的職業(yè)道德意識、職業(yè)道德教育(如三項學習教育等)、職業(yè)道德共識缺乏,潛規(guī)則大行其道。③媒體單位自律的體制機制,如培訓、獎懲機制實施不到位。④媒體行業(yè)、媒體單位自律規(guī)范理念和準則缺位。

論述題

1、請結合媒體成功案例,論述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如何才能講好中國故事。

答 案:新聞工作者要做講好中國故事的排頭兵,寫出激蕩人心的,留得下、傳得開的能讓老百姓聽得明白、看得明白,愿意聽、愿意看的好新聞作品,必須要練好內功,才能稱為講好中國故事。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講好中國故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1)練好思想戰(zhàn)線內功。我們黨一貫強調,要把新聞輿論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忠于馬克思主義、忠于黨、忠于人民的人手里。新聞輿論工作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從、服務于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這一點,任何時候都不能模糊,不能動搖。新聞工作者肩負光榮而神圣的歷史使命,是引領輿論的主力軍,面對輿論場內新特點新挑戰(zhàn),要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團結穩(wěn)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圍繞經濟建設中心,服務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大局,為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與呼。思想路線根底打好了,不管情況多么復雜,形勢怎樣變化,都會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思想內功足,才能自身過得硬,底氣足,守住底線,不迷失方向,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好中國故事,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
(2)練好扎實的業(yè)務內功。新聞工作者肩負起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必須要有扎實過硬的業(yè)務功底,應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yè)務素質,既要志存高遠,又要腳踏實地,在打好思想政治和業(yè)務根底上,老老實實地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首先要努力掌握與自己的業(yè)務工作直接有關的知識。要有過硬的業(yè)務功底,要有敬業(yè)的作風,實事求是的作風,艱苦奮斗的作風,清正廉潔的作風,嚴謹細致的作風,始終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堅守社會責任,恪守職業(yè)道德,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樣寫文章大多是精品力作有人愛看,講故事生動精彩有人愛聽。宣傳的效果才能理想,被廣大人民群眾樂于接受。
(3)練好服務人民的內功。新聞工作者要始終堅持服務人民為本,把人民二字鐫刻在心靈深處,貫徹三貼近要求,堅持不懈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深入基層一線,把更多的鏡頭、版面對準普通群眾,把新聞寫在廣闊大地上。要講好中國故事,新聞工作者必須深入基層一線,貼近廣大人民群眾,采寫接地氣、有溫度的好新聞,在實踐中用飽蘸激情和充滿活力的筆觸與鏡頭,記錄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詮釋真善美,弘揚主旋律,用我們閃亮的眼睛去發(fā)現精彩故事的閃光點,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新聞宣傳的一條主線、一種底色,叫得更響亮、亮得更鮮明,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2、請結合當前我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構建的任務,談談新聞工作者需要把握哪些方面?

答 案:作為外宣新聞工作者,一定要認真把握十九大的重大意義和豐富內涵,聯系實際,以問題為導向,步步為營,久久為功,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使之與我國的國際地位相適應。具體內容如下:(1)堅持對外宣傳工作的基本原則①黨性原則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堅定自覺地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中央的權威。
②三貼近原則堅持三貼近是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宣傳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堅持和貫徹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堅持三貼近,努力增強對外宣傳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③實事求是原則無論是口頭宣傳、文字宣傳,還是聲像宣傳,都應堅持報道的真實性,用事實說話,通過事實本身的力量來說服人。只有堅持報道的真實性,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④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原則在宣傳中既要注意宣傳內容的思想性,又要注意表達方法的藝術性,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
(2)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
①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中的“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為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供了最深厚的文化底蘊。
②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充分發(fā)揮哲學社會科學的源頭作用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尤其在話語體系建設方面要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③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進入新時代,我們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正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踐行新發(fā)展理念,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在國際舞臺上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新型大國關系,共建“一帶一路”等,為建設話語體系提供了實踐基礎,為升華中國理論提供了豐富滋養(yǎng)。
(3)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
①拓展平臺、渠道和終端要建立海外機構,實現國際本土化運作。對外機構應結合自身實際,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特點,尋找當地合作伙伴。地域布局上應以發(fā)展中國家為基礎,以發(fā)達國家、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為重點,建立覆蓋廣泛、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的走出去新格局。目前,包括人民文學出版社、中譯出版社、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五洲傳播出版社、外文社等多家出版社已通過與海外伙伴聯合成立國際編輯部等形式進行了開拓市場的有益嘗試。
②優(yōu)化方法手段要合作傳播,講好世界故事。以“借船出海”“借嘴說話”“借筒傳聲”為特色的合作傳播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徑,既可以共享、共贏,實現本土化運作,也可以進行內容、技術優(yōu)化配置,實現低成本運營。
③豐富產品形態(tài)創(chuàng)新外宣融媒體理念,應擁有“互聯網思維”和“融合思維”?;ヂ摼W時代下,外宣工作理念應與時俱進,突破傳統媒體的思維框架,擁有并善用互聯網介質來思考問題。同時,外宣工作理念還應具備“融合思維”,要善于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有序有效整合并發(fā)生融合“化學反應”,使外宣融媒體發(fā)揮出“1+1>2”的整合效應。
(4)提高議題設置能力
①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對外傳播的首要議題。
②聚焦彰顯中國制度、中國道路、中國方案、中國主張、中國智慧優(yōu)越性的重大實踐。
③著力報道全球聚焦的中國事務。
④積極回應國際社會“認知錯位”的關鍵問題。
(5)講好中國故事
①以中國夢為引領。
②傳播好當代中國價值觀念。
③用好豐富的資源和素材。
④堅持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
(6)傳播好中國聲音
①要當好中國價值的傳播者。
②要大力發(fā)掘西方媒體回避的事實,發(fā)出與西方不同的聲音,不做西方媒體的傳聲筒,更不做西方觀點的搬運工。
③要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堅定維護國際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際道義,在復雜的國際輿論斗爭中始終頭腦清醒、立場堅定、態(tài)度鮮明,敢于善于開展國際輿論斗爭。
(7)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我們要滿懷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多彩的中國。要求包括:
①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
②理直氣壯地向世界說明中國對全球的貢獻。
③重點展示好四個“大國形象”。

3、《中國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職業(yè)道德準則》規(guī)定: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應該對報道內容的真實和準確負責。這一規(guī)定包含哪些要求?請結合實際分析當前新聞失實的主要表現及危害。

答 案:(1)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應該對報道內容的真實和準確負責,這一規(guī)定的要求如下:①報道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不編造新聞,不歪曲、夸大事實。
②消息來源必須真實可靠。應深入新聞現場采集第一手信息,保證新聞要素準確無誤;未經證實的消息,應加以說明;除需要對提供信息者保密外,報道中應指明消息來源。
③認真核實報道內容,包括基本事實、新聞資料、引述轉述語言等。對稿件中采用的聲音、圖像、數據、文件摘錄及其他材料,做到真實、準確、科學、統一。
④報道中的細節(jié)必須真實,不加以拔高、想象和夸張。報道所采用的聲音、圖像均應來自新聞現場或與報道主題相關的采編活動,而非個人編造或拼接。
⑤在報道、說明、解釋和評論事實時,要全面把握和正確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和主流,避免因為報道膚淺、片面而導致公眾對事物的判斷產生偏差或錯誤。
⑥報道一經發(fā)布,如果發(fā)現錯誤,應立即公開更正。
(2)當前新聞失實的主要表現
①道聽途說、捕風捉影。把小道消息當作事實來報道,把內部的計劃、設想當成現實來報道。
②憑空編造的虛假報道。
③文題不符的標題造假。追求視覺沖擊力,內容與標題對不上。
④夸大其詞的失實報道。對事實添枝加葉,移花接木,不少情節(jié)和內容是作者想象出來的。
(3)新聞失實的危害
①損害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②誤導公眾,引發(fā)思想混亂,甚至帶來不安定因素,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
(4)新聞真實的重要性
真實對于新聞具有重要意義,是新聞的生命。堅持新聞真實是新聞媒體取得公眾信任的前提,是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新聞事業(yè)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立足點。新聞是面向社會的信息傳播,新聞真實不僅關系到社會成員的利益,而且關系著社會的穩(wěn)定和國家的利益。失實的新聞報道是新聞工作的大敵,是社會的公害。堅持新聞真實性,是新聞事業(yè)一項不可動搖的基本原則,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網友評論

0
發(fā)表評論

您的評論需要經過審核才能顯示

精彩評論

最新評論
?